颜真卿,不仅是我国历史上 忠义两全、战功卓著的军事家, 而且是自成一体、流芳百世的书 法家。他的楷书《大麻姑仙坛记》、 《多宝塔感应碑》、《颜家庙碑》等帖, 和行书《祭侄文稿》、《刘中使帖》、 《争座位帖》等,皆为千古传世名 帖。其中的《祭侄文稿》,被后世 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帖,不仅 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和 艺术修养,而且还表现了颜真卿 高尚的人格、家风、崇高的报国 精神,以及笔祭忠魂的激愤情怀。
颜真卿(709-785 年),字清 臣,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也说临沂(山东省)人。玄 宗时任殿中侍御史,因奸臣所恶, 调任平原太守,史称颜平原。安 史之乱暴发后,颜真卿率部平乱 有功,入京任礼部尚书、太子太 师,封鲁郡开国公,称颜鲁公。 后因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劝 降叛军,被李希烈杀害。
颜真卿 书法源自家学,后研学褚遂良、 张旭笔法,楷书端庄雄伟、气势 磅礴,行书潇洒自如、遒劲奔放, 既承传统,又有创新,使古法为 之一变,世称颜体。
《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纸本墨笔 28.16cm×72.32cm
《祭侄文稿》 (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颜真 卿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年)撰书,墨迹本为麻纸本,字 体为行草书。此稿高 28.16 厘米, 长 72.32 厘米 ;共 25 行,334 字。 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用真 情和血泪浇灌的书法艺术精品, 更是一篇迟来的追悼兄长颜杲卿 和侄子颜季明的祭文。唐玄宗天 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禄山 发动“安史之乱”,时任平原(山 东德州)太守的颜真卿联合常 山(河北正定)太守的堂兄颜杲 卿抗击叛军,其侄颜季明(颜杲 卿第三子)于两地往来联络。
后 因常山被叛军攻破,颜杲卿父子被俘。叛军用刀架在颜季明的脖 子上,迫使颜杲卿投降,颜杲卿 不从,颜季明被害于常山,颜杲 卿被押回洛阳后亦被残害。三年 后,颜季明的头骨才被寻回归葬。 对于这样的颜门忠烈,宰相杨国 忠专政的唐王朝竟然没有任何说 法。直到三年后的唐肃宗乾元元 年(公元 758 年),颜真卿在唐肃 宗面前哭诉,才被准予书写追悼 亡侄颜季明的祭文。
颜真卿愤笔疾书,缅怀兄、 侄,国难家仇跃然纸上,表达了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抚念 催切,震悼心颜”的悲愤之情。 激情之下,颜真卿笔随手,手随 心,用心灵的呼喊和奔放的线条 凝结了这幅不朽之作。颜真卿开 篇用厚重的行楷写明祭文的时间 后,便用飞动的行草介绍自己的 身份。
接着转入祭文正题,夸奖 颜季明自幼是品行良好的“瑚琏”、“兰玉”;是联络“常山”、“平 原”,夺取“土门”重镇的少年 英雄 ;是因寡不敌众,“贼臣(太 原节度使王承业)不救”,与父 一起壮烈殉国的颜门忠烈。最后, 以极度悲愤的心情,写亡侄颜季 明仅存的“首榇”(放头骨的棺) 在三年后才被另一侄颜泉明收得 归 葬, 告 慰 亡 侄“ 魂 而 有 知 ”、 “无嗟久客”。
这六行有八处修改, 可见笔者悲愤哽咽之状;两处“呜 呼哀哉”皆用草书连写,倾吐了 哀极愤极的心声,展示了作者用 笔如神、一泻千里的书法技艺。 《祭侄文稿》无论是在章法 布局、结体变化和笔法、墨法上, 还是在字里行间的精、气、神上, 都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
虽然 是悲愤之作,无意作书,然而颜 真卿高尚的人品、刚直的性格、 无胃的精神、激愤的情怀和精湛 的书艺齐聚笔端,在不经意中一挥而就,自然天成。尤其是渴笔 飞白的多处运用,更加增添了作 品苍凉悲壮、神采飞动、笔势雄奇、 超神入圣的气势,受到历代书法 名家和书法评论家的赞誉。宋黄 庭坚称 :“鲁公《祭季明文》,文 章字法皆能动人。”
元陈深说:“《祭 侄季明文稿》纵笔豪放,一泻千里, 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 意于工,反而极工耶。”元鲜于 枢跋语说 :“《祭侄季明文稿》,天 下行书第二(第一为《兰亭序》), 余家法书第一。”明文征明跋曰 : “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 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
山谷亦云 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 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 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 于绳墨之外而卒于之合哉。盖亦 取其行书之妙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ZhenQingJiZhiWenGao.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