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郎绍君先生在《吴昌硕的画品》一文中说:“‘苦铁画气不画形’,这是吴昌硕的名言,后人也以此评价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吴昌硕的题画诗中经常提到“气”。它具体指什么?
现代画家潘天寿认为,吴昌硕所说的“气”指的是“气势”。他说:“昌硕先生不论对诗、书、治印等等,都以气势为主。”他还说,吴昌硕的画因强调气势而让布局、用笔各方面都不同于任伯年、胡公寿、徐青藤、八大等人。这具体表现为:布局上多取对角倾斜之势,题款多作长行。当代画家张振维认为,“画气”就是在“以形写神”中强调“神”的重要。吴昌硕除了注重“气”之外,还说过“予往往以气魄见长”。这“气魄”可以看做是“气”的一种形态。
其实,潘天寿讲的是“气”的具体表现,张振维说的是“气”的抽象本质。笔者认为,吴昌硕“画气不画形”中的“气”,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表的内在的东西。
超山宋梅图轴(赠周庆云)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以画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可以说是继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之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吴昌硕的写意花卉题材十分广泛,本次展览中有其以梅、兰、竹、菊、牡丹、水仙、芦花、紫藤、桃、山茶、松柏、杜鹃、葫芦、荷花、白菜等为题材的作品。
吴昌硕的花卉作品,笔力老辣雄强,可以说是和他的书法气息相通的。他自己曾经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他画的梅花,便脱胎于石鼓文的用笔,因而显得特别浑厚苍劲,而他画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笔致。
感觉整件作品似乎是在一挥而就之间完成的,尽情处已不可区分究竟是在绘画还是在书法。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解读《易经》时说,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有气才有质,有质才有形。《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是“乾”,卦辞是“元亨利贞”。孔子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来解释“元”。
鼎盛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
吴昌硕的山水及人物绘画作品相对少见。浙江省博物馆藏《芜园图轴》,是其山水题材作品中的一件经典之作。芜园旧址在今安吉县递铺镇安城,距吴昌硕故乡鄣吴村约15公里。
1865年,22岁的吴昌硕在经历5年颠沛流离的逃难后,随父亲从鄣吴故里迁居到安城桃花渡附近,家庭成员经劫难后,仅剩父子两人相依为命。吴昌硕名其所居为“朴巢”,屋前有园曰“芜园”,他在芜园度过了十余年的乡间耕读生活。
这件作品创作于1892年,此时吴昌硕已侨居苏州,因生计而不断奔波于苏沪两地间,芜园宁静的生活已成为不可追忆的往日旧梦,画作不仅寄托了作者郁郁乡愁,也饱含着人生沧桑感悟。
钟馗是吴昌硕人物画中最重要的题材。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钟馗图两件。其一绘于光绪十九年(1893),时年49岁,自跋云:“美须如公,三百六十酒场中,何处不相逢,头上乌纱,赐自天家,多少人看,多少夸,好文章换来人前摇摆,却不费一钱买。”
在他的笔下,钟馗的形象既反映出他对当时“人少鬼多”世道的愤慨,也包含了某种对于社会正义的希冀。另一件《醉钟馗图轴》,为78岁时所作。画面左侧有行草书长题三列,通幅直下,下笔迅猛,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很好地起到了衬托画面气势的作用。
展览作品中还有一件临高其佩画虎图轴,是生平罕见创作的题材,昌硕先生画虎显属外行,可聊备一格。
“乾元”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之“气”,统率以天为形象的大自然,其实就是“乾”的元气。“乾元”之气具有纯粹不杂的品性。它刚健而持中守正,摆脱了形与质的束缚,在精神上获得了升华。“乾元”之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笔者认为,吴昌硕“画气不画形”中的“气”,就是指“乾元”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