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徐渭的画,首先必须了解 四点 :第一,他是一位在诗词歌 赋、音乐戏曲、书法绘画、文艺 理论等方面,无所不通、无所不 精、无所不开一代宗风的奇才、 全才、大家 ;第二,他又是一位 胸怀大志、忧国忧民、驰骋疆场、 奋勇杀敌的战士 ;第三,他也是 一位父母早亡、屡试不中、宦海 沉浮、愤世嫉俗,乃至九度自杀、 一朝入狱,于贫病交加中终老一 生的不幸者 ;第四,他还是一个 神经濒临失常的狂怪之徒。
他的才华、他的血性、他的 凄楚、他的颠狂,统统流露于他 的作品之中。看他的画,令人惊、 令人羡、令人叹、令人怜。
诚然,用佛家和儒家的最高
境界来衡量,我不认为他已经达
到了雍厚博大、入凡超凡、入俗
超俗的最高境界。因为,他至死
也未跳出人世的苦海,而进入到
天心合一的圆融之境。然而,正
是他所经历的人世冷暖,铸就了
他那笔下飘风泼雨、蔽天盖地、
惊神动鬼的艺术感染力,铸就了他在中国文化艺术长河中一代大
宗师的地位——尽管他是死后许
多年才为世人所发现、所崇仰。
( 二 )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徐渭《杂 花图卷》,纸本,水墨,纵 37 厘米,横 1049 厘米,画于万历 年间。此图自右向左展开,开 卷是折枝牡丹、石榴,笔迹爽劲, 墨色滋润秀雅,宛如长歌之序 曲。继而写泼墨荷花,大笔涂抹, 以此为过渡,遂进入第一个高 潮——梧桐。
其造型顶天立地, 泼墨点叶,透出阳光下的明丽 ; 侧锋皴干,显出雨后之清新, 秋风摇落之意跃然。梧桐所占 幅面之大,是前三种花卉之总 和。此一高潮过后,用细笔双 勾梧桐果作巧妙过渡而进入间 歇——菊花、南瓜、扁豆、紫薇。 此四种花果,起首菊花向右上 伸展,结尾紫薇往左上出枝, 一开一合 ;中间南瓜用重墨粗 笔,扁豆则轻勾淡点,一重一轻。
四种花果又自成一个小乐章, 高低俯仰、点斫勾拂,于放纵之中偏有这般玲珑剔透,且不 失整章之潇洒,不能不令人击 节称赏。间歇过后,进入整个 画幅的最高潮——葡萄、芭蕉。 葡萄用枯笔飞白如疾风般扫出 粗干虬藤,用浓淡相破的手法 狂风暴雨般涂写叶片,以淡墨 湿笔参差错落点出果实,满目 酸涩凄苦。芭蕉则以大笔横扫, 水墨淋漓,构图再一次顶天立 地。葡萄与芭蕉足足占据画幅 三分之一。蕉叶由浓而淡,进 入 尾 声 —— 梅 花、 水 仙、 竹。 最后三种花卉合占一个单元, 以梅为主,纵横出枝,风骨凌凌。 过渡到左下角,双勾出水仙的 飘逸。
最后,寥寥数笔淡墨竹叶。 全卷告终,以奔放的行草书“天 池山人徐渭戏抹”作为强有力 的顿住,余味无穷。 《杂花图卷》通篇 13 种花 木,11 个单元。经由序曲—— 高潮——间歇——最高潮——尾 声,五段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 于其中竭尽造物之生动、笔墨之 神妙、情境之激荡。如此匠心独 运,实为明代画坛之空前巨擘。 当时画写意花卉者,尚有林良、陈淳、周之冕、沈周等。且将多 种花木绘为一卷,明代亦不鲜见, 但大多平均布列,如打开之册页。 徐渭的独到在于 :一卷之中布置 成如中国之戏曲、西方之交响乐 一般的节奏,使通篇主次分明, 段落清晰,高潮迭起,波澜壮阔。
这应与他在戏曲音乐方面的超人 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徐渭用笔,无论中锋、侧锋、 露锋、干笔、湿笔,甚至个别 “蜂腰鹤膝”,都不在话下。按 说,有些所谓用笔之大忌,为 一般文人所不取。即使当年“北 宗”常用之者,此时亦早已为“南 宗”所唾弃。明代画家偶有用 之者 ( 如浙派 ),亦不及徐渭之 颠狂。徐渭不可能不知其间贬 褒。但是,一、徐渭本是大文 豪,自称“书第一、诗二、文 三、画四”,他画画只是业余遣 兴,因而没有专业画家的清规 戒 律 ;二、 以 徐 渭 之 才 情, 驾 驭任何手法——包括败笔、笔 病,照样笔底生花。这应由他 的胸襟气度所决定,所谓“笔 所未到气已吞”,为常人所无法 企及。的确,《杂花图卷》中荷花、 葡萄等用笔虽乱而不伤大雅, 梅枝等用笔虽尖刻而别具风神。 如此,非高手大师而不能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uangGuaiKuSeXuWeiZaHuaTuJuan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