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必须要具 备默写的能力,才能过渡到创作。所谓 造型能力不仅是对着对象造型,还要离 开对象造型。 而后面“四写”中,“写形”“写 神”的形神关系即“以形写神”,写神 要在写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写神就是 写活的东西,把形象写活;写意,是写主 观,写你对事物的认识,写你所认识的事 物,强调你的主观感受,写你的‘意’。
那就要在默写的基础上来锻炼,才能达到 这个目的。这里的‘写意’不是讲方法上 的‘写意’(粗笔或减笔,大写意或小写 意),而是讲形象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主 观认识。写景的‘景’,范围应该理解得 宽一点,不仅是环境或背景,还包括生活 的某种意义或某种关系。画人物画的应该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节也看作是景的 一部分。慢写、速写、对写、默写都是互相有联系的。写形、写神、写意、写景都 是讲如何反映形象、表现形象的问题,也 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把它们孤立起来。 只有‘八写’互相联系起来,你的造型能 力才算是完整的,这种练习才算是合乎要 求的。”[9]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由写生、 临摹、创作三者共同建构而成,三个教学 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结、互为辅助渗透的,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三者之间互为补充 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达到从技术到 认知上的逐步提升。
新中国十七年里所形 成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是在实践中总 结经验而得到验证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从 模糊到清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而 后,卢沉、姚有多、周思聪等教员在实践 与画理上均有更加深入、回应时代的新的 拓展,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教员通 过大量的写生既训练了扎实的造型能力, 又对个人创作进行补给,在写生人物塑造 上体现出对于时代的关切。写生、临摹、 创作三者之间紧密衔接的教学方式,使得 学生在现代生活、民族传统、艺术创作之 间能够循序渐进、深入从容地穿梭,掌握 古典和现代的绘画技法以将传统精神与现 代生活融合在作品之中。
其中,写生是训 练基本造型能力、积累当代生活感受最为 切实的保障。蒋兆和在人物画科任教期间 留存了大量的写生示范,注重造型的准确 性,作品笔墨多辅以皴擦,层次丰富细 腻,笔墨控制力显而易见。示范作为中国 画人物画科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被一代代 中国画教员沿用贯彻下来,卢沉在主持 教学工作时也同样以示范作品指导学生作 画,在总结前人笔墨经验的同时,融入了 新时代语境下对于中国画的理解与传统的 回归,在观念上更加多元和开放。诸多教 员的写生示范作品一直是中国画人物画系 学生的临摹范本。
写生是对于自然的“传移摹写”, 写生过程中所融入的个人经验与表达,便 是个体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有效距离。中国 画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理解写生最生动的概括。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强 调造型的准确性与个人意象性表达并重, 个人在作品中的意象性表达基于造型基 础、笔墨技法、生活感受、个人创造等 多维角度之上,是个人笔墨素养的综合 体现。
水墨人物画的写生训练由素描写 生、白描写生、水墨人物写生等基础课程 组成,人体与着衣穿插进行。水墨人物写 生通过对模特儿的观察,刻画人物面部特 征、衣着、所处场景等,体现造型、笔墨 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彰显个人认知。 写生体现了面对现实生活的鲜活感受,每 个人形成对于生活的多义表达,秉持个体 差异,创作才能多种面貌并行。
带着这样 的思考,写生就不止于“塑造”形象本 身,更是展现开放的艺术视角和触觉,这 样有利于基础课之间实现贯通,积累笔墨 经验并提升艺术认知。写生带着对模特儿 的观察、写生的认知、开放的视野去调动 画面,尝试不同的绘画语言,鲜活的感受 力中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切,逐步形成带有自我表达的写生意识,在图像抑或信息 时代里“守正创新”,以笔墨为时代注入 新思考,焕发新生机。
注释
[1]《墨画组三四年级教学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1年。
[2]《彩墨专业课教学大纲》,中央 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5年。
[3]叶浅予,《叶浅予人物画讲稿》,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53页。
[4]《彩墨画科在教学上存在着哪些问 题》,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5年。
[5]《中国画造型基础写生课教学大 纲草案》,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 1957年。
[6]《中国画系一、二年级人物写生 课教学计划》,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 件,1959年。
[7]《人物课教学计划》,中央美术 学院档案室原件,1961年。
[8]《人物画教学大纲》,中央美术 学院档案室原件,1961年。
[9]同[3],第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