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书画艺术网书画收藏2025-10-07 12:434010
作者题识曰:“邛崃九 折坂,今为大相岭,后汉武侯南征驻军于此,故 名。”钤朱白文连珠印“臣”“辛田”。画心左下 角钤朱文长方鉴藏印“凌川郭氏”。(图7) 第七开为《嘉州凌云》,描绘的是两江交汇 处,水流湍急,峭壁屹立。对岸崎岖的山路上, 偶见庙宇楼阁;水中一叶小舟沿着峭壁,在激 流中行进,数艘小船停泊在江渚边。江渚亦可 见鳞次栉比的房舍与沿江...

作者题识曰:“邛崃九 折坂,今为大相岭,后汉武侯南征驻军于此,故 名。”钤朱白文连珠印“臣”“辛田”。画心左下 角钤朱文长方鉴藏印“凌川郭氏”。(图7) 第七开为《嘉州凌云》,描绘的是两江交汇 处,水流湍急,峭壁屹立。对岸崎岖的山路上, 偶见庙宇楼阁;水中一叶小舟沿着峭壁,在激 流中行进,数艘小船停泊在江渚边。江渚亦可 见鳞次栉比的房舍与沿江而建的石阶、凉亭。作者题识曰:“嘉州凌云,即东坡载酒凌云日日 游处,九峰有东坡楼,望峨眉三峰,历历在目。 城西为陆放翁守土时手植荔枝,建荔枝楼,今 楼已圯,树亦羽化矣,犹画之者,以志古迹云 尔。”钤朱白文连珠印“臣”“辛田”。(图8) 第八开为《子云亭》,描绘的是江边柳岸, 一亭临江而建,亭侧花树蓊郁,房舍掩映于树 荫中。远处为辽阔的江景,帆影点点,远山连 绵。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1张

图6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临邛沽酒》 18cm×22.6cm 纸本设色

作者题识曰:“子云亭,眉州城南十里许,凭 临江浒,征帆往来,望而生字之想,壬寅秋仲作 于城口厅属参军官舍,药畦辛田。”钤朱白文连 珠印“臣”“辛田”。画心右下角钤朱文长方鉴藏 印“凌川郭氏”。(图9) 第九开为《古渝州》,描绘的是三江汇合处,房舍依山而建,连绵不绝,江边帆船林立, 江中数舸争流。山麓处可见村舍,远处则可见层 峦起伏之山影。

作者题识曰:“古渝州,今之重 庆府也。城郭天成,商贾福凑,为川东重镇。仿 董北苑笔法写李嫡仙思君不见下渝州之句,欲 避俗格,不识能免于万一否?”钤朱文方印“辛 田”和白文方印“朝西”。画心右下侧有朱文长 方鉴藏印“仲良鉴藏”。(图10) 第十开为《瞿塘滟滪》,描绘的是两岸夹 江,帆船争流,江中还可见水流冲击下的柱石, 石上草木葱郁,石边浪花飞溅。右岸尚可见屹立 之旗杆及隐约显现的山城。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2张

图7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邛崃九折坂》 18cm×22.6cm 纸本设色

作者题识曰:“瞿塘 滟滪,此石矗立峡口,露石则多山,不能毕现。 添画白帝城,则石为所隐,此作仅现瀼西一塔, 赤甲山偏,峙南岸城关部置颇费经营,未识有南赏音否?”钤白文方印“臣辛田印”和朱文方 印“秋农”。画心右下侧有朱文长方鉴藏印“仲 良鉴藏”。(图11) 第十一开为《石宝塞》,描绘的是江边屹 立的一块巨型柱石,前侧为一多层的宝塔,石 顶为平坝,建有凉亭、牌楼及房舍,沿江的柱 石边为密集的民居,一座天然的石寨临江而 成。远处为一望无际的旷野与山影,江上依稀 可见帆影。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3张

图8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嘉州凌云》 18cm×22.6cm 纸本设色

作者题识曰:“石宝塞,在忠州境 内,巍然江干口,有如来、阎罗等殿。土人筑 半边楼以代梯级,陶云汀尚书观察川东时题 ‘直方大’三字,颇肖其形。”钤朱白文连珠印 “臣”“辛田”。画心右下角钤朱文长方鉴藏印 “凌川郭氏”。(图12) 第十二开为《严道铜山》,描绘的是依山而建的山寨,半山中红瓦白墙,炊烟升起。山脚处 溪流潺潺,桥上行人赶驴,行色匆匆;山腰处飞 瀑流泻,地势险要。作者题识曰:“严道铜山, 高远府属,为土司安至娘夷地,厂丁如万人出 铜,甚裕,滇省犹取给于此。”钤朱文方印“辛 田”和白文方印“朝西”。画心右下侧有朱文长 方鉴藏印“仲良鉴藏”。(图13) 在画册之外,尚有两开为题跋。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4张

图9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子云亭》 18cm×22.6cm 纸本设色

第一开题 跋者有魏乡源和崔荆南,第二开题跋者有龙启 瑞、童福承和冯志沂。 魏乡源题跋曰:“览遍全川笔势横,蜀山 蜀水一挥成。雄如剑阁云常锁,绘出夔门浪有 声。老年丹青新画本,故乡风景旧诗情。披图 画是闲吟处,此日犹疑道上行。癸卯首夏,余 适作客魏榆官舍,获晤药畦六兄,出嘉陵山水 画册属题,其间足迹所验,竟成陈迹,未免睹 景思乡,归兴勃勃。旋于月杪束装就道,留题 俚语以识遇合聚散之缘。若夫画笔苍老,丘壑 雄奇,直师造化,未易妄讶。录江泽西弟魏乡 源。”无印。 崔荆南题跋曰:“三年往返蜀西道,水陆 舟车怅 远 征(余甲辰 二月北 上,乙巳春闱报 罢归成 都,丙午夏 复买舟由楚赴都,三载征 途,备尝辛苦)。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5张

图10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古渝州》 18cm×22.6cm 纸本设色

今日京华偶萍寄,不堪 重向 画中行。蜗庐旧寓锦官城,聚散无端感易生。 历尽蜀山蜀水 路,割人骨肉是科名。家山分 绿到诗 魂,归梦 迷离绕 剑门。飞 过 五千七百 里,雪 鸿 何处 认泪痕。醉拥重 裘 冷不支,展 图聊当纪游 诗。痴情更乞丹青手,画到合家 欢聚时。丙午九月晦日京都 客寓展读药畦六 兄先生画,属题即正,云湘弟崔荆南。”钤朱 文印“耘芗”和白文印“崔氏荆南”“宁孟忠 行”。崔荆南,字晴江,一字云湘,四川华阳 人(今成都),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 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图14) 龙启瑞题跋曰:“宇内之山川称奇丽者,以 蜀中为最。余于蜀之人士及他士之客于蜀者, 盖屡询焉。然或知,或不知,知之者未必能言 言焉。又未必能详也。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6张

图11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瞿塘滟滪》 18cm×22.6cm 纸本设色

岁癸卯七月既望,同年张 君昞堂以画一册来示余曰:此吾乡蔡子药西之 所作也。蔡子少负俊才,随其尊人宦蜀三十余 年,溯锦江,上巫峡,凡夫滟滪、瞿塘之陡峻, 剑阁栈道之崎崟,七盘、九折之幽邃夐绝,盖 莫不游而览焉。君善绘事,行箧中尝以绢素自 随,遇其境之可惊可怡,辄图之。积之久,遂得 廿有四幅。今装池成册,以为卧游之具。

因吾 子之知画也,乞以一言识之。余受而阅之,乃以 张君之言为信。夫人闻有高贤逸士,远在数千, 必流连瞻想,爱不能置名山水之移人,亦犹是也。然则余虽未至蜀,至蜀者又不能画为余言。 读君之画,亦可以少慰也已。君画笔苍润奇古, 得山水之性情,而又不失其形貌,固所谓卓然 可传者。今方以事客于燕台,他时出蓟门而归览 太行之雄厚与五台之奇峻,欣然命笔,知必有 继斯图之后者,傥寄示张君,其当更以示余也。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7张

图12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石宝塞》 18cm×22.6cm 纸本设色

桂林龙启瑞识。”钤白文印“龙启瑞印”“所思 在远道”和朱文印“翰臣弟子”。龙启瑞(1814— 1858),字翰臣,广西桂林人。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湖北学政、侍 讲学士、江西学政、江西布政史等。富藏古籍碑 刻,其藏书处为经德堂,著有《经德堂藏书录》 《经德堂诗文集》《古韵通说》和《尔雅经注 集证》等。 童福承题跋曰:“余性嗜山水,家住千岩万 壑间,镇日观之不足。

每聆人谈名区胜迹,辄神 往焉。频年滞迹软红,斯愿久左。昨岁游皖,度 大枫岭,身入云乡,飘然有登仙之乐。夏初出居 庸关,重巘叠翠,心目为之旷然。兹复于墨林兄 处得睹蔡君药畦画册,全川风景俨在目前,不 可谓非眼福矣。丙午十月,起山甫童福承志。” 钤白朱文相间印“启珊翰墨”。童福承,原名炳 荣,字起山,一字启珊,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寄籍大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翰林 院编修。 冯志沂题跋曰:“仆于画理素所未娴,且 平生游踪 未尝至蜀。丙午冬,过墨林兄得睹 是册,知为药畦 六兄同年 纪游之作,且得快 读。

《蜀中胜迹图》与实景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文徵明 第8张

图13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严道铜山》 18cm×22.6cm 纸本设色

卷中题咏,如矮人观场,但见旗帜,聆钲 鼓,亦耳目之厚幸也。年愚弟冯志沂识。”钤 朱文方印“臣沂”和白文方印“鲁川”。冯志沂 (1811—1867) 〔1〕 ,字述仲,一字鲁川,山西代 州人,清 道光丙申(1836)进士,历官庐州府 知府、安徽按察使等,曾师从梅曾亮(1786— 1856),与张穆、乔松年、许乃普(1787—1866) 等均有交游,著有《微尚斋诗》五卷和《微尚 斋文》一卷,富藏文献图书,在其卒后,“行簇 惟图书数千卷”〔2〕 。(图15) 在张穆、童福承和冯志沂的题跋中,都无 一例外地提到“墨林”。“墨林”为杨尚文,字 仲华,山西灵石人,因仰慕明代大收藏家项元 汴(1525—1590)而自号“墨林”(项元汴号墨林 居士)。

早岁曾居京师,广交天下名士,“家藏 书籍、字画,几与项氏等”〔3〕 。在张穆致冯志沂的信札中,便有多处提及“墨林”,其一曰:“墨 林兄许赐《文献通考》,万祈检出。《唐书》不 能收拾,将原本付下可也。所订《古文苑》及借 校之《小学钩沉》《小徐韵谱》《国策释地》, 统望示还。

刘文清单条一轴,银二两,价廉可 留。”其二曰:“子言为我装订《古文苑》一部, 墨林借我《小徐韵谱》二册、《小学钩沉》二 册,均祈为带出,缘有急需处也。《准噶尔方 略》,如墨林已检出,亦祈便中示观。以上事一 件不可忘,至恳至恳。琐事费神,并祈示知,小 价说不明白也。”其三曰:“书收到了,必要示复 一二语,何也?来得正好,有墨林一信,望交其 家,速为寄去。”〔4〕 张穆亦曾为杨尚文校刻《连 筠簃丛书》〔5〕 。

可见张穆、冯志沂和杨尚文之间 一起探讨的多是借书、校书、刻书及书画买卖 之事。在张穆致冯志沂的信札中,亦可见何绍 基(子贞)的影子,其一曰:“书收到,明日未申 间,当过访。今日戴鹿床为我画小栖云亭第二 图来,极佳,胜前作也(和扁字均诗亦尚可)。 再汉石例封面,不能乞子贞书,望老弟以景君碑 笔书之,来日带回,即付梓也。”其二曰:“留字 一一读悉,明日印生处同吃大赉,更谈一切。今晨穆亦至言翁处,约与子贞暖生日,尚未订期 也。”〔6〕 

何绍基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月廿 八日所记日记中亦写道:“杨墨林处,见八大画 《猫柳》,甚佳。文衡山《二妃图》、倪文正书手 卷,俱精。携两峰《鸷峰寺》卷、李复堂《牡丹》 幅归。”〔7〕 在张穆、冯志沂和何绍基之间,则多 为书画应酬、赏画或过生日之类。他们这种生 活,亦正是最为典型的传统文人的日常。 

很显然,以《蜀中胜迹图》为中心,可以看 出杨尚文与诸家的交游,亦可见出《蜀中胜迹 图》作为互动的重要媒介,成为彼时文人生活 的缩影。诸家题跋者,均互有密切联系。何绍基 和冯志沂均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进 士,何绍基为赐进士出身第二甲八名,而冯志沂 为第二甲六十名〔8〕 ,互为同年。

张穆和何绍基 是好友,两人既是诗人、学者,又是卓有建树的 书法家,在诸家中,影响最大,故专门有对题。 其他诸家,除魏乡源生平事迹不详外,均荣登 金榜,为进士出身。诸家题跋,并不见于相关文 献记载。由此可见,《蜀中胜迹图》不仅具有艺 术价值,其文献价值亦不可小觑。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uZhongShengJiTuYuShiJingShanShuiHua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