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宋代文人书风对当代书法回归本体的文化探照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10-08 14:56890
宋代文人书风的兴起,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跨入“超越技巧”的时代。苏轼、黄 庭坚、米芾等人是宋代文人书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他们在书写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 活力,让书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正是由于他们拥有共同或相近的美学理念与书 学主张,才合流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宋代文人书风的发起人。他以...

宋代文人书风的兴起,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跨入“超越技巧”的时代。苏轼、黄 庭坚、米芾等人是宋代文人书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他们在书写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 活力,让书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正是由于他们拥有共同或相近的美学理念与书 学主张,才合流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

宋代文人书风对当代书法回归本体的文化探照 当代书法 宋代文人书风 第1张

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宋代文人书风的发起人。他以卓异的天资、高尚的 人格、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经历和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创造出旷达雄放、意趣天真的书法艺 术风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身处重文轻武的宋代,苏轼深受道家文 化的浸染,极力推崇老庄之学,论艺最重自然尚意,主要表现在创作前心境的淡泊自然,创作中 笔意的随性自然,笔墨之外的中和自然,形成了“顺物自然”的书法艺术观。以苏轼“顺物自然” 书法艺术观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书风,观照当下书法的审美思辨和本体回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苏轼“顺物自然”书法艺术观的美学探析

 (一)自然为上——随心书写的性灵意趣 

 老子《妙真经》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庄子《内 篇·应帝王》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自 然而通”“非外物使然”的状态,以一种超越功利目的、身心自由的心态来顺应万物。

宋代文人书风对当代书法回归本体的文化探照 当代书法 宋代文人书风 第2张

苏轼的艺 术观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主张艺术创作“随物赋形”“胸有成竹”“不能不为之为工”等。艺术 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苏轼书法创作崇尚老庄哲学中的“原天地之美”“顺物自然”等思想。苏轼 《评草书》论书法创作“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评怀素字曰:“其 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 其近于有道者耶。”可见,苏轼在书法创作中不执着于佳与不佳、工与不工等问题,其艺术观蕴 含了“性灵”“天趣”“无意”等因素,其实质就是自然而为,不纠纷杂,对时人以及后世的书画 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质兼蓄——诗词文赋的笔墨融汇 

 历史上名留千古的书家,无不才高学富,学养深厚。自然天成的笔墨功夫,看似漫不经心, 信手拈来毫不经意,实际上,没有深厚笃实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和超越常人的人生阅历,是 难以做到的。如果把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评价的话,苏轼堪称千古一人,整个中国 文化史上能与他并驾齐驱的也屈指可数。他的书法创作与其文人身份密不可分:古文方面,苏轼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苏轼在整个宋代与陆游齐名;词方面,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 苏轼是文人画的开创者。古往今来,几曾有过以一人之身在这么多的艺术领域内登峰造极的巨 匠?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奉为学书经典,通篇如天籁,融入灵魂血肉,笔已尽而意无穷。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贬谪黄州,使他进一步走向大众,作品具有时代人文气息。他把个人命运与 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洞彻古今,万取一收,写出了人间至情和人生真谛,其人品和作品都展现 出了持久的艺术魅力。 

 (三)意法相融——继承与出新的艺术探求

苏轼晚年屡遭贬谪,辗转奔波,从而视野广阔,思想超脱,其书法个性更加鲜明。其书法对 于“意”的追求,力求“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强调率意为之,有所出新, 不要谨小慎微,不要重蹈古人。但在苏轼看来,“出新”并不意味着无法无度、我行我素。《东坡 题跋》中评吴道子作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 中论苏轼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处,意忘工拙,字 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从苏轼的存世大字作 品来看,其用笔肥厚带有隶意,较颜真卿的大字多了几分妍美,正如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所 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意”与“法”在书法实践中犹如两极,苏轼力求找到一个平衡 点来达到艺术的完美。他对待书法创作中“意”与“法”的辩证统一的见解,有助于我们从“尚 意”的偏执中走出来,看到苏轼对于唐代“尚法”的继承。 

 (四)情理之和——众妙尽美的精神认同 

 宋人书法、诗词认同“理过其辞”,画学推崇“写物必究其理”,可见,宋书之“意”通于“情” 的同时必通于“理”,是时代的必然。黄庭坚论苏轼书曰“吾闻斯人,深入理窟”,苏轼之弟苏辙 题跋诗曰“吾观天地间,万事同一理”即例证。寓理于书,书理同辙,以书载道,“情”与“理” 浑然一体。苏轼虽自论“无意为书家”,其信笔处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笔下、心手相畅的结果。 其酣畅淋漓表现出来的“烂漫”,除了“情”“意”之外,创作技术上离不开“理”与“法”的融 入。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告诫学书者:“作 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二、从宋代文人书风探照当下书法审美识变 

 宋代是一个各类思想相互交融的时代,儒释道思想都在这一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宋 朝的书法家们不满于“唐人尚法”的理论,追求意趣而不拘于法度,“宋人尚意”由此而来(这 里的“宋人”特指宋代文人)。宋代文人倡导的“意在笔前”“笔在意下”,在文学创作、书法创 作中尽数体现。宋代文人“尚意”书风可以看作是“心画”与“神采”的有机结合,强调要把握 书家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情感,注重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与审美感受。宋代文人书风推崇“技道两 进、顺物自然”,成就了自宋以来的文人书法的高峰,也成为今天书法创作者的理想追求。 以苏轼为例,其书艺随着阅历的加深,愈益绽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苏轼以文人的视角, 将书法艺术的审美观照引向对人格、品德及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打破了笔墨点画构架的形式美, 通向了生命本源的“道”。历练越深,其书艺也愈加超越自我。对照当下的书法创作生态,我们 不由得怀念宋代苏轼时期。当下书法审美如何学习和继承苏轼等宋代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 产,创作出引领时代的经典作品呢? 

 (一)高原到高峰的书法审美追求 

 苏轼其人其书是宋代的高峰,令今天的我们心摹手追而不能及。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 远。当代书法创作者与苏轼相比,由于出现了书法创作与文人身份的脱节,从而导致书法文化品 格的大滑坡,很多作者出现了“有工夫”却“没内功”的现象。如果书法创作无力洞察当代人的 心灵感悟和文明进步,那么今天的书法就无法给当代人以情感的慰藉,无法给今天的社会以思想 的启迪,也就无法谈传世经典的问题了。精神境界永远是书法的风骨,人文学养永远是书法的脊 梁。书法创作者只有俯身问道,潜心思考生活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的独到发现,不忘冲刺艺术“高 峰”的初心,用思考和情感触动笔毫,努力锤炼笔墨技艺,聆听时代前行足音,方可创作出无愧 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实现至高人文的艺术理想。 

 (二)书匠到文人的书法审美觉识的转变 

 宋代重文轻武,书院林立,书学昌盛,促成了苏轼文学与艺术的双重成就。在这样一个才俊 林立的时代,苏轼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均能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甚至成为一脉开山之师, 为后人敬仰与学习。当代书法处在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繁荣的最好时代。书法的学习不能日夜守字 练技而不读书思悟,还把学好书法停留在“写好字”的学习阶段,以成名成家、得名得利作为终极目标。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个文人,学习书法要有学科意识(完整的文字、文学、文化知识体系)。 书法审美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字技法上,必须向更高的艺术追求迸发,用“文化人”的角色不断要 求自己,用学科思维丰富自己,不能“学而不习”或“习而不学”。书法创作必须把握时代发展 规律,去浊留清,正本清源,回归书法本体和传统文化正脉,创作能够传世的“代表作”。 

 (三)察古与鉴今的书法审美融合 

 孙过庭《书谱》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可见汲取古人之法、开创今人之面貌是书法创 作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距今 900 余年依然是后人学习的经典。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等人,在 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宗立派。中国书法传承千年,审美维度已然发生了变化。古人书法是“文 人之余事”,当今书法是书者有意识的艺术行为。为自己而书是追求心通古人,为评审而书是迎 合众人,所以当今的书法审美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的“技术表演”。苏轼等先贤给了我们“察 古鉴今”的提示与指引,就是书法艺术要靠书者自己的探求来达到心中的理想境界,这种探求要 在总结前人经验、心悟时代风貌的双重基础上寻求法源,合时驱弊。书法创作需要用独特的艺术 语言来倾诉心声、来体现书者的思想及审美取向,所以通过察古鉴今的方式确立艺术面貌是每位 书者的最终愿望。 

 (四)尚技与重道的书法审美实践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每一个士大夫从艺自觉遵循 的原则。元代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载:“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 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苏轼一生在艺术上追求自然适意,其所处宋 代尚“意”是在唐代尚“法”基础上完成的,崇尚“技道两进”的审美实践,而并非荒而无神的 乱写乱画,恰是“有意而无意”“有形而无形”的高手状态。这与当下“展览体”中诸多的“唯 技”而“忘道”的急功近利创作截然不同。由古至今,书法追求“技道两进”,技是基础,是先 决条件,没有“技”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的境界。书法审美要注重书法的格调、内在的学 养和人格精神,讲求雅化精致以避俗媚,如此才能在“技”与“道”的互补中找寻书法艺术的真 谛。

 (五)传承与创新的书法审美思辨 

 苏轼作为宋代书法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以自己丰厚的人文积淀为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建 树的书法见解,影响了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观念和书法实践,也为后世的书论提供了创 新样本。书法比起其他艺术门类来,其传统的传承性要强得多,而创新性向来较弱,致使书法的 艺术风格千年陈陈相因,变化不大,苏轼乃集大成之妙而脱颖而出。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 破的大书家,自魏晋以来,各代有代表性的不过数人而已,可谓凤毛麟角,但都成为历代书家学 习的标杆。王岳川曾在《文化书法》中提出以“回归经典,走进晋唐,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 宗旨的“文化书法”理念,就是强调书法传统守成和创新拓展的关系,得到书法界的一致认同。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须弘扬与继承晋人强调人格化、哲学化、诗化的书法艺术精神,以体道、 悟道、达道为目标,进而升华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创新,这是书法创作者之灵魂和理想。 

 三、回归艺术本体的当代书法文化探照 

 宋代文人书法力避程朱理学之影响,摒却求工,转而进入“自觉尚意”的审美时代。一重哲 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注重个性化和独创性,自宋以后,书法开 始以一种自由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要求书家除了具有“天然”与“工夫”两个层 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书法作为古代的“君子之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从实用到审美,从达意到传情,不仅成为文人墨客的必备技能,也是提高个人修养、传递人格精 神的重要载体。宋代文人书风,尤其是以苏轼倡导的“顺物自然”艺术观,一直以书法本体为旨 归,融入作者和时代的性情理志,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以宋代文人书风为探 镜,发掘并实现中国书法的当代人文价值,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坚持守正创新、承古开新,以艺弘道,技道两进,以笔墨形象诠释中国精神。 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书法进入了从承继到出新的艺术升华期,同时面临文艺蓬勃发展下社会 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失落的同质泛化期,逐步偏离了书法本体,这值得深思。中国书法坚守 向内、重和、尚简、贵神的审美核心,在书法走向多元化审美的今天,以苏轼“顺物自然”书法 艺术观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书风为艺术本体指引,书法的文化功能应该把握两个层面:目视其外在 形式之美,心读其内在韵味之醇。当下书法创作需要人文思想的滋润与书法审美的转化,强调传 统的坚守与现代性的提升、功力的强化与性情的抒展、形式的多变与内质的注重。书法创作要回 归艺术本体,在文化反省、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中提升文化自觉,强化人文补钙,努力探索当代 书法艺术创作的人文性、学术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彰显中国文化与时代精神。 

 结 语 

 宋代文人书风,承唐继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美学特色。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 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顺物自然”艺术观成为宋代文人书风的美学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当今的书法审美走向多元化,发掘并实现中国书法的当代文化价值,在人文情感、 艺术审美、表现形式、流派风格等方面回归艺术本体,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书法艺术从“高原”到“高峰”的必经之路。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dwrsfdddsfhgbtdwhtz.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