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调语义的写意绘画风格
写意强调绘画作品的意义,艺术学 中的意义可以与语言学中的语义相联 系。语义对应符号学中的所指,中西方 绘画作品中图像的所指有哪些共通之 处?个体性绘画与公共性绘画在意义层 面有哪些共同的追求?笔者认为,当绘 画作品的所指趋于一致时,或许可以最 大限度地消解作为能指的形色各异的语 形带给观者的干扰。
写意调和了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传 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写意并不 是与工笔相对的一种作为艺术风格或艺 术手法的意笔。“写意”中的“意”指创作 主体的审美意识、思维活动、心境,其决 定了创作主体如何“写”。因此,用于 “写”的质料可能大不一样,“写”呈现的 形式也可能各不相同。
但在同一生存环境中的主体的精神具有 公共性,这种有着公共性的主体精神在绘画中表现为创作主体 的心气与意念,而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意念是一致的。如,通 过欣赏以表现战争为主旨的美术创作与以歌颂和谐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人们会更加向往和平、美好,这种意识关涉人类的 自然属性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生存本能,也是有着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同样,国画作品与油画作 品虽然在质料和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可以传递相似的审美效果, 这是画家的心气与意念在作品中“书写”的结果。即使画家握笔的姿态不同、创作的方式多样,但作品往往都会反映画家对写意 的追求。
现代社会宣扬的“自由与民主”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中 蕴含的对“生命价值”的感悟,都源自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 “写意”这一概念中,如果将“意”作为落脚点,人们对语形的呈现 样态也会更为包容。这也能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活力,不仅可以让人们更为中立、全面地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关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 神归宿。
三、艺术批评中对语境的使用
语用在艺术学中体现为不同接受者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看 法,即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关于艺术品的话语,以增进人们对 艺术品的理解为目的,需要用文字语言表达[4] 。艺术批评的要素 和步骤一般包括描述、分析、解释、判断。针对重语形的绘画作 品,艺术批评往往聚焦于对其形式要素的分析;针对重语义的绘 画作品,艺术批评则更强调对其意义的解释。
不论是写实还是 写意,偏重形式还是强调意义,艺术家都会在不言而喻的语境 中,以特有的方式通过艺术语形完成对作品语义的表达。语形 旨在表达某种语义,而在决定语义如何被传递和解读的要素中, 语境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以语形表现语义时,会受制于一定的 语境。
语境是某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集体潜 意识或在文明构建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可以与符号学中的 “伴随文本语境”相对应,即“既然世界充满了符号行为,那么没 有一种符号行为可以独立表意,都不得不受先存的或者共存的 其他符号行为的影响”[5] 。如:人们如果对传统哲学中“天人合 一”的思想不甚了解,则往往难以领会画家以花鸟画托物言志的 缘由;人们如果未能切实体会“知行合一”的思想,则难以理解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理念。“没有对伴随文本作用的理解, 符号表意就只剩下感官刺激,任何理解都不可能出现。”[6] 伴随文 本即语境,如果难以很好地把握语境,观者则难以深入解读绘画 作品中语形暗含的语义。
语境在观者深入洞悉画家的语义表达 时设立了门槛,侧重于形式的写实主义绘画则降低了这一准入 门槛,并构建起沟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桥梁,促进了人类命运共 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如,当前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各国在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治理共同语境下的核心议题。
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 言。濒危物种的形象在国内外的艺术创作中被广泛使用,其形 象依托丰富的形式以一定的写实性发挥符号功能,让观者将作 品内容与特定的话题紧密关联。如:王馨曼利用废弃纸板、塑料 等材料创作了《生命与共存》系列装置艺术,试图呼唤起大众的 环保意识;安迪.沃霍尔以丝网版画创作了《濒危物种》系列艺术 作品,倡导保护地球生物是人类的责任;罗玉鑫的国画《休戚与 共》描绘了北极熊一家相互依偎休憩于冰面、海底鱼类畅游于冰 层之下的和谐景象,不仅让观者为自然万物间和谐相处的模式所动容,而且让观者反思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iHuaZuoPinDeYuYanXueFenXiTanJiu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