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国鉴藏家群体的评价
进入 20 世纪 30—40 年代,倪瓒作品 的流通与鉴定逐渐转移到以上海为核心的私 人收藏与鉴赏网络之中。这一时期,庞元济 (1864—1949)、顾麟(1865—1930)、吴湖帆 (1894—1968)、张珩(1915—1963)、王季迁 (1906—2003)、徐邦达(1911—2012)等鉴藏 家活跃于上海、苏州等地,他们不仅收藏 与交易倪画,也以出版、题跋、展览等方 式深度参与中国古代书画真迹与标准件的 系统建构。与传统基于著录系统的文献判 断不同,这一群体的判断依据更多来自作 品本体的风格与笔墨特征,在积累大量个 人观画经验的同时,又通过集体观摩与互 相交易等方式形成了有关倪瓒作品真伪与 知识的鉴藏网络。
因为鉴藏网络的存在,这些鉴藏家过 目的倪瓒作品与鉴定意见高度重合。吴湖帆 在 1932 年曾自称所见倪画真迹“在十五本左右”。 至 1937 年《汀树遥岑图》裱边 题跋时又言“余十年来所见云林真迹不下 一二十事”。王季迁则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 及共见倪画真迹 20 幅左右。 张珩在《木 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则记录了 19 件倪瓒 绘画。
虽然这些数据出自个人笔记与回忆, 具体画作并不完全一致,但彼此之间高度重 叠的作品清单,反映出彼时已然形成的某种 共识性判断机制。 在这 20 余件倪瓒画作进入现代鉴藏家 群体视野后,鉴藏家们也迅速为这些作品 给出了具有共识的鉴定意见,并且对于作品 的质量予以评定。例如,吴湖帆认为《幽涧 寒松图》与《虞山林壑图》“最沉厚”。
王季迁则从 20 余件作品中遴选出《虞山林 壑图》《六君子图》《幽涧寒松图》《紫 芝山房图》等四件作品,称之为“天下名 迹”。 张珩对于《江岸望山图》《虞山林壑图》 《江亭山色图》评价最高。 而在 1959 年、 1963 年王季迁两次遍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收 藏倪瓒画作之后,则将《江亭山色图》《江 岸望山图》《紫芝山房图》《雨后空林图》 这四件作品视作最一流的作品,其中更是将 《江亭山色图》称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倪 画之最佳者”。
相较之下,《容膝斋图》在当时的展览 与鉴定体系中仍属边缘之作。虽然此作曾于 1935—1936 年与《江岸望山图》及顾安、 张绅、倪瓒合作《古木竹石图》一同被遴选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但在当时的 鉴藏界并未引起特别关注。
吴湖帆等活跃 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鉴定家,对《江岸 望山图》等作多有称誉,却鲜有提及《容膝 斋图》,甚至在相关评论中将其完全忽略。 即便在 20 世纪 60 年代王季迁系统考察台北 故宫博物院所藏倪瓒绘画之际,对《容膝斋 图》亦仅予以谨慎认可。他在《王季迁读画 笔记》中如此记载:“此画真,尚好。树石 笔墨稍刚……画非倪精品。方闻教授认为倪 画中,只此一件是真,亦妙论也。” 可见 即使肯定其真实性,亦未将其纳入倪瓒精品 之列,反而指出其笔墨略显刚硬,这也是上 文指出的明清折带皴的特点。
张珩的看法亦 属类似,认为“此图于云林诸作中虽非至上 者可比,要亦佳作,且长题书法精妙,尤可 爱玩”。 两位重要鉴定家虽未否定此作价 值,却均未将其视为倪瓒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而是强调其“尚好”“虽非至上者可比”等中间定位,显示出此作在专业鉴藏体系中的 地位仍未完全确立。
(三)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海外学术 重估
在民国鉴藏家群体奠定的评价体系之 外,《容膝斋图》的权威地位却由另一条路 径确立,即借助欧美学者的图像与学术再生 产所形成的艺术史经典建构。 1961—1962 年,“中国艺术珍品展” 由中国台湾地区文博机构联合筹办,在美国 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展览中展出倪瓒作品两 件,分别为《江岸望山图》与《江亭山色图》, 而《容膝斋图》并未入选。
尽管如此,几 乎在同一时期,方闻对《容膝斋图》的艺术 史定位作出了决定性提升。在其 1962 年发 表的论文中,他将此图断定为倪瓒真迹,并 对上述两幅作品表示怀疑。 1963 年,方闻 进一步提出,仅《容膝斋图》可被确认为倪 瓒传世的唯一真迹。 尽管他此后对这一观 点有所修正,但其论断已在西方学界产生深 远影响,显著推动了此作的经典化地位。
自此,《容膝斋图》在英语世界的艺 术史书写中逐步确立其范本地位。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于 1961 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t 一书中虽提及 倪瓒,却未引用任何具体画作,亦未附插 图。 而在其 1966 年修订出版的A Shor 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中,尽管正文内容 未变,却特意增补了《容膝斋图》的图版, 成为书中唯一收录的倪瓒作品。
高居翰 (James Cahill)则在其关于元代艺术的专 著中,系统引用《秋林野兴图》《六君子图》《渔 庄秋霁图》《江岸望山图》《容膝斋图》等 作品分析倪瓒画风的演变,并明确将《容膝 斋图》视为其平淡自然风格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容膝斋图》之所以在当 代被确立为倪瓒晚年风格的代表,并非源自 明清文献传统或民国时期鉴藏体系的核心认 定,而是主要依托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学者 的再评价与图像传播机制逐步建构而成的。 《容膝斋图》所映射的并非倪瓒生前或同时 代的实际地位,而是艺术史话语对其代表性 形象的重新塑造与象征性确认。
结语
通过对《容膝斋图》题记与绘画的系统 比对,本文提出明确的真伪疑问。书法方面, 无论是高频基础字、个性化异体字,还是结 构构件与笔画笔性,《容膝斋图》均呈现出 与倪瓒书法系统不符的结构性偏差,部分字例更可确认为孤例,在倪瓒传世书作中从未 出现,构成关键辨伪线索。
绘画方面,该图 在图像母题、构图结构与笔墨节奏上,亦明 显游离于倪瓒 14世纪 70年代作品体系之外, 尤其是其对“折带皴”的程式化使用,反映 出明清以降对倪瓒风格的观念建构,而非其 本人笔墨习惯的自然延续。此外,《容膝斋 图》中对于多面体碎石、三角形远山与矶头 断崖结构的处理亦不符合倪瓒的习惯画法。
本文所提出的辨伪路径,强调结构比对 与系统一致性的分析方法,试图摆脱对风格 印象与经验判断的依赖,转而建立一套更具 可验证性与再现性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 《容膝斋图》不论题记还是图像,均难以纳 入倪瓒创作体系之中,其真实性应受到严肃 而审慎的重新评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iRongXiZhaiTuZhenWeiKaoBian_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