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马娇”
南宋赵孟坚曾作《马上娇图》,“欲上花骢尚娇色”[19],元代朱德 润题《太真上马图》,“回顾阿环娇态生”[20],再如上博本托名钱选的题 诗,“当时马上多娇态”。将杨妃上马解读成娇态,亦主导了后世普遍对 该图像的理解,甚至还演变成元曲中情欲暗涌的一幕,“罗袜尘香,欲绕 还软无踪。天子欣然驻待,芳意任从容。
春纤凭暖,金莲立困,付能催上 玉花骢”“强驻刚乘娇欲滴”[2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虽提到“侍儿扶 起娇无力”,但此种娇气无力是华清池沐浴后的写照,并非上马。若仔细 研判《杨太真外传》中对杨妃的描写,亦能发现娇态并非其真实情况,而 在一些描述中甚至能感受到她的强悍。[22] 在具体阐述“上马娇”的来龙去脉之前,先回溯由“醉杨妃”一词 引发的绘画误读。世传周昉有《醉(杨)妃图》,[23]这自是谬误之说。因 为杨妃醉酒的故事在唐宋传奇小说中罕见,但却流传于明清时期,在清代 甚至演变成了经典剧目。
图9 佚名《明皇赏乐图》绢本设色 30.1cm×131.8cm 明 伍斯特艺术博物馆
宋代确有“醉杨妃”之说,但彼时并非用于形容 杨妃的醉态,而是娇艳花朵的比喻。陈文蔚有一诗《和贾元永醉杨妃》, “……自从嬖在妾,乾坤轻一掷。妖花恐其魂,宜远数百驿”[24]。字里行 间明确言及醉杨妃实为一妖花。 至于杨妃与花的渊源,可追溯至《松窗杂录》中的一则故事,杨妃 与明皇同赏木芍药(牡丹),明皇召李白为曲填新词。[25]李白将杨妃比作 牡丹,“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 王带笑看”,牡丹从此便成了杨妃的别称。
而《开元天宝遗事》中又有一 则醒酒花的故事,二人同赏牡丹,明皇言及其花能醒酒。[26]“醉杨妃”一词具体在何时诞生已然不可考,但自唐五代后,明 皇杨妃的故事杂糅了其他民间逸事,形成了新的叙事 情境。[27]“醉杨妃”可能是在醒酒花与李白浪漫主 义辞藻的基础上,渐渐衍化成的名词,但这并非真的 是指杨妃的醉,而是用于形容娇艳美态的花朵。将花 的娇艳比拟成美人醉态,亦是古代文人的典型通感用 法。南宋文人曾将海棠比拟为杨妃与西施,“杨妃睡 未足,西子妆太华”[28]。再如李东阳《醉杨妃菊》, “谁采繁花席上题,偶将名姓托唐妃” [29]。
因此, 宋元时期的醉妃图更可能指的是花卉图绘,而非杨妃 像,但自明清到了现当代,醉妃图已然成为一个描绘 杨妃醉态的仕女画题材。宋代咏物诗的兴盛无意间强 化了各种花卉意象与杨妃的连接,花卉的娇美形态也 间接促成了杨妃娇态形象的形成和固化,小说中泼辣 的性格则逐渐弱化。
回归《杨妃上马图》,杨妃上马之状被解读成 娇态,是其在咏物诗中渐渐促成的新形象,也更与画 中另一主角的出现有关。在娇态的互动语境中,花与 美人皆有强烈的赏观性,文人欣赏娇花之时,花自然 是娇给文人看;而在《杨妃上马图》中,杨妃又娇给 谁看?除了观画者外,自然更是展现给画中另一主角 明皇看。
这也符合画中双重男性凝视的隐晦表达:一 层为明皇注视杨妃;另一层则是超出图像本身潜在男 性观者之凝视娇态美人。杨妃娇态的形象加之双重男 性凝视的表达,让画面颇具色情意味。因此,在解读 杨妃“上马娇”的同时,须注意娇不仅是对观画者而 言,更是对明皇。因为杨妃要向明皇撒娇,博得他的 一顾,所以上马慢。
这样的解读自与晚唐不同,也恰 巧间接说明晚唐的《太真上马图》并无明皇,也暗示 了彼时杨妃图像并未被解读成娇态。而究其何时杨妃 上马图像中出现了明皇?实质上,这一重要角色的加 入对理解该图像有着深刻影响,也是回答明皇在画中 出现时机的关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gShangMaTuTuXiangXinShi_4.shtml









 书画艺术网
书画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