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钱选之作的误传
弗利尔本《杨妃上马图》及上节提及的《并笛 图》皆非钱选真迹。而钱选本人到底有没有绘制过这 类带有情色意味的题材。笔者更偏向于未绘制过,但有人假托其名,原因如下:
第一,造假泛滥与作品地区存在巧合。钱选现 存作品很多,但伪作也不少,这种作伪现象在钱选时 代就早已出现。赝品的泛滥,连他本人也不得不感叹 造假行为的恶劣,让人厌恶,还特意改号为“霅溪 翁”[32]。若是将《杨妃上马图》《并笛图》的题诗、 题款与现存公认的钱选作品相比较,如《浮玉山居 图》,也能发现诗文格调与书法风格的迥然差异。
至 于绘画风格,《并笛图》尚不知着色情况,而《杨妃 上马图》用笔细腻、色彩典雅,构图接近辽宁省博物 院收藏的传李公麟《明皇击球图》。虽尚不知此两卷 的关系,但皆有复古风格。更有意思的是这三卷皆来 自苏州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此类题材在江南 地区的盛行。钱选在此地声名大噪,不免有好事之人 故意将此类绘画假托于他,以提高画作价值。
第二,自元代明皇绘画之风盛行,画的规谏意味 减退而色情意味渐浓。虽然从文献上来看,明皇绘画 早在北宋就已流行,但随着以明皇为主题的小说和戏 剧的流行,民间得以有更多机会遐想他的后宫故事。 这些文学作品的盛行也为人们的想象补充了更多戏剧 性情节,如杨妃与梅妃吃醋的故事、杨妃与安禄山的 偷情等。
这些情节正是为了迎合民众的好奇心。杨妃 上马图像,即使最开始并不是以具有色情意味的绘画 出现,但随着民间文化的流行,“上马娇”若在南宋 还只是某些文人的解读,在后世却成为主流看法。正 如元曲中的杨妃上马,已然不见南宋宫廷画家笔下的 那番寓意,更多的是对宫廷情色生活的窥视与戏谑。 在此风气之下不仅诞生了新的题材,如《并笛图》, 虽寓意美好,其画面亦同样带有色情意味。手卷形式 的《杨妃上马图》正迎合了当时的风气,情欲色彩远 大于规谏意味,而这正恰好违背了钱选作为南宋遗民 的身份。
钱选通过不仕拒绝儒士身份,严正表明自己“励 志耻作黄金奴”的立场,成为遗民文人的典范。虽然 他以从事职业画家的行当来维持生计,但从现存绘画 来看,尚无确凿例子证明他有绘制过带有色情暗示的 人物画。纵然作为职业画家,他在作画时亦有自己 的考量,即便绘制有着美好寓意的通俗题材如《秋瓜 图》,也会在其上借寥寥数语隐喻隐士身份,透露自 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33]《浮玉山居图》是他勾勒的 理想隐逸寓居之地,期盼远离尘嚣能得以自娱。
纵览他的现存绘画,从草木虫鸟之趣,到山水隐逸之风, 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正如钱选自己所言,“不管 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其绘画实际上承 载的是元代背景之下,他被迫逃避现实而隐于尘嚣 市井的无奈与借以抒发心志的通道。因此,从他个 人抉择和画风来看,似乎并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摒弃 立场。
第三,醉妃图的讹传。文嘉在《钤山堂书画记》 记载:“周昉醉妃图一,即世传杨妃上马图,笔力纤 弱疑舜举所摹。”[34]前文已澄清“醉杨妃”之意, 实是娇艳花朵的代指,但在流传中却被误认为是仕女 画。类似现象是否也出现在钱选身上呢?钱选现存绘 画有一幅《梨花图》(图10),上有一自题诗,“寂 寞阑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闭门夜雨空愁思, 不似金波欲暗时”。
他借用《长恨歌》的诗句,描述 了杨妃死后在仙界因思念明皇而感到悲伤与孤独。画 中梨花即为拟人化的杨妃,钱选通过精细线条和冷峻 色调,既表达了他对杨妃的同情,也借以抒发对宋朝 灭亡的哀叹,以及作为尘世隐居者的孤寂感。[35]《玩 斋集》中有一题钱选《折枝海棠》的诗,“玉环睡 起娇无力”[36],即为钱选将杨妃拟人化为花卉的又 一例证。
钱选既精通花鸟画,又擅长咏物诗。他倒 有可能绘制过某花卉,赋名为《醉妃图》,并配以拟 人化诗歌抒发情感,而这类绘画极有可能在流传和造 假过程中被误解成对杨妃醉态的描绘,正如文嘉所理 解的那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gShangMaTuTuXiangXinShi_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