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杨妃上马图》图像新释

书画艺术网书画收藏2025-09-24 13:157280
(三)南宋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倘若杨妃上马图像不加入明皇这一角色,可能此 画正如一般仕女图的演变,潜在观画者只是美人的唯 一欣赏者。清代顾见龙的《贵妃出浴图》便是一典型 画例(图7),除了侍者外,画中并无男主。然而画家 加入明皇,恐非只是与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有关。画 史记载中有关杨妃的绘画并不少见,但并非每幅都需要刻意加上明皇,形成二人共处...

(三)南宋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倘若杨妃上马图像不加入明皇这一角色,可能此 画正如一般仕女图的演变,潜在观画者只是美人的唯 一欣赏者。清代顾见龙的《贵妃出浴图》便是一典型 画例(图7),除了侍者外,画中并无男主。然而画家 加入明皇,恐非只是与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有关。画 史记载中有关杨妃的绘画并不少见,但并非每幅都需要刻意加上明皇,形成二人共处一画的场景,生成不 同于单纯美人画的叙事语言。

《杨妃上马图》图像新释 杨妃上马图 钱选 第1张

图10 钱选《梨花图》纸本设色 31.3cm×96.2cm 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根据《宣和画谱》等记 载,至少在北宋早期“杨妃上马”并未成为当时的流 行题材。至于何时开始流行,最早应是南宋期间明皇 被首绘进该图像之后。而为何南宋时期要在原本的杨 妃上马图像中加入明皇,重新诠释这一题材?在回答 这一问题之前,须先弄清楚明皇的加入究竟对上马图 像的解读产生了何种影响。 杨妃上马,去往何处?其目的地通常有两种解 读,一说是前往华清宫,另一说是前往蜀地避难。两种 解读也产生了两种态势的故事发展和图像意义。前者通 往夜夜笙歌的宫廷奢靡生活,后者则是开启颠沛流离的 艰辛逃难之旅。

如前文所述,“杨妃上马”这一题材产生 之初,其目的地应是蜀地,杨妃或已预见自己悲剧的结 局,但却不得不面对。虽说是幸蜀,于她而言却是于蜀 不幸,命丧马嵬。明皇因怠政,宠信佞臣,沉迷享乐, 导致安禄山叛乱,被迫选择南下幸蜀。虽说即位后期 给黎民百姓带来了重大灾难,但于他个人而言却是幸运 的,得以安然回宫做太上皇。结合图像来看,画中明皇已 上马,是幸蜀而归的成功姿态,也是幸存者的写照;而杨 妃踌躇上马,未完成的动作,是不成功的幸蜀,是命丧 马嵬的暗示,亦是她对注定命运的无声拒绝。

因此,在加 入明皇这一幸存者角色之后,图像从单纯意义上的不 幸者肖像——杨妃,转变为幸存者与不幸者的对峙, 也让绘画充满了复杂的讽谏意味,不再只是唐代文人 对杨妃的怜悯,对其命运不公的哀叹。 明皇与杨妃在图像中其实并无实质性互动,只 是明皇单方面向杨妃投掷了关切目光。这其实正暗合 了幸存者的视角,明皇无法在马嵬坡兵变之时力挽狂 澜,改变杨妃命运,因而在画中出现的角色只能是 回望的旁观者,同情但却无可奈何。

与唐代崔雍等人 以另一空间的观画者角度怜悯杨妃不同,在南宋《杨 妃上马图》中,明皇与杨妃被巧妙安排在同一叙事空 间。明皇既是整起事件的当事者也是主导者,他的旁 观意义远甚于单纯的观画者,不仅上升了画面的悲情 腔调,也让杨妃上马的结局更具无奈性。同时,观画 者对不幸者杨妃的同情也得以转变为对画中幸存者明 皇的强烈批判。 

在北宋末年,宋徽宗与明皇背景相似但命运迥 然不同。徽宗亦怠政,轻信佞臣,沉迷玩乐与痴迷道教。面对金兵的南下进攻,徽宗亦效仿明皇,逃离京 城南下避难。[30]明皇去往四川,而徽宗则是去往东 南。但与明皇绝境逢生、以太上皇身份回京安度晚年 不同,历史留给徽宗的却是客死他乡的凄惨结局。

而 北宋也宣告结束,政权南迁,南宋拉开历史序幕。与 北宋相比,李唐政权虽说受了重创,但好在依然犹 存。南宋偏居一隅,江南虽富庶,但在南宋人心中, 靖康之难、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却成了他们心中永远 的伤痛。在南宋特殊的复杂背景之下,画中明皇与杨 妃实际上是北宋与南宋的具象化投射,也正是幸存者 与不幸者的写照。 

从幸存者与不幸者的角度来看,画中正在上马的 杨妃实则是徽宗的象征,金兵兵临城下,徽宗上马寻 求避难,而在旁注视杨妃上马的明皇则象征着幸存的 南宋君主。与北宋二帝及其家眷、当地宋人相比,南 迁得以幸存的宋室政权与富庶江南一带的民众是幸运 的。于南宋而言,回看北宋命运,徽宗、钦宗及一干 家眷的命运,是同情与无奈。

徽宗的上马,从某种程 度来说,已然奠定了之后悲剧的结局,正如杨妃的上 马亦是如此。杨妃上马故迟迟,是不愿面对悲剧的表 现,折射出的正是南宋对于北宋的心理,是多么希望 徽宗未上马,这一切悲剧都不曾发生。此外,上马也 意味着新时期的开始,但于杨妃、徽宗与北宋而言, 却是结束,尚未开始却已结束,且是悲剧。画中“既 已行但未成”的动作也标志着杨妃避难的不成功、徽 宗避难的失败、北宋的覆灭。 

晚唐的《太真上马图》,尚且只停留在对杨妃命 丧马嵬的哀悼和同情,但到了南宋,多了另一主角, 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寓意,而这一图像绘制的背后正是 南宋无法磨灭的伤痛与反思。于南宋当权者而言,北 宋刻骨铭心的苦果固然需要反思,但需衡量有度, 毕竟南宋亦是宋室政权的延续。如何小心翼翼地反思,成了南宋官方所须考量的问题。

正因如此,绘画 风格、意蕴和南宋语境的契合,皆指向了《杨妃上马 图》是南宋画院作品的可能性,借明皇杨妃的故事来 暗喻北宋和南宋,除了劝谏与警示意味,整幅画也充 满了悲情腔调。对于当时南宋政权来说,明皇在马上 的图像亦有另一层安慰意味,过去的已然无法改变, 如何开启新的征程,重振旗鼓才最重要。

从这层意义 上来说,这幅画更像是南宋初期之作,符合当时的政 治基调,即幸存的在位者并未忘记靖康之耻,但眼下 更为关键的是当下南宋局势。《杨妃上马图》在南宋 由于明皇的加入,又多了一层双关之意,已上马的须 开始新的征途,意即暗示着南宋的上马(开篇)。而 这其实也对应着明皇上马为李唐政权的延续,即暗指 南宋为赵宋政权的延续。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gShangMaTuTuXiangXinShi_5.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