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初期书法流弊与欧阳修的书法主张

除放任跟风之习 传儒德中庸之道 ——论北宋初期书法流弊与欧阳修的书法主张本文重点论述北宋前期的两大书法流弊、分析欧阳修针对流弊的思想主张和匡正尝试。虽然 欧阳修的这种尝试达成的结果并不完善,未能探索到适合北...
书画史论 2025-10-16 14:04 0 84
论北宋初期书法流弊与欧阳修的书法主张

隋《成氏故土孙夫人墓志》补遗

刊刻于隋开皇十一年(591)的《成氏故土孙夫人墓志》(图 1),2020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 是研讨北朝后期胡汉民族融合与稀见姓族繁衍迁变的珍贵文献,为探究邺城故地白素之地的历史 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
书画史论 2025-10-15 13:39 0 97
隋《成氏故土孙夫人墓志》补遗

古玺文字印化方法初探

古玺文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繁化与简化交织,异 体与变体并行,是篆刻发轫阶段形成的书法形式,文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留存至今的古玺数以千计,作为印章...
书画史论 2025-10-14 12:54 0 103
古玺文字印化方法初探

兼容性与开放性视角下对“蘧草”中简牍元素的探析

近现代草书巨匠王蘧常,学界对他创造的“蘧草”研究已有积淀,书画收藏家、鉴定家庞莱 臣称其为“当今章草第一人”。王蘧常的一生镕秦铸汉、开疆拓土,以文、史、哲领域的研究辅 助书法创作,最终淬炼出极具创新精神和鲜...
书画史论 2025-10-14 12:44 0 166
兼容性与开放性视角下对“蘧草”中简牍元素的探析

石涛的书画融合实践与理论

书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艺术领域的重要命题。书画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宋代以前已经出现。 历经由宋至清诸多文人艺术家的尝试与创新,书与画的结合臻于浑然一体,人们对书、画之间的 紧密联系也达成了一定共识。迨至清代,...
书画史论 2025-10-14 12:24 0 104
石涛的书画融合实践与理论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各时期书风探析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书体竞相出现转变的阶段。其中北魏元氏墓志作 为皇室墓志,书法风格多变,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代表着北魏墓志书法的上乘水平,其不仅在 考古与书法研究中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还...
书画史论 2025-10-14 12:14 0 107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各时期书风探析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审美特征浅析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书法家借助手中笔墨之线组构成自由的时空艺术形 态,抒发其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其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地与笔墨 线条交织融合,呈现出一种形外之意、象外之...
书画史论 2025-10-14 12:08 0 102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审美特征浅析

郭尚先与《芳坚馆题跋》中的书法审美观郄视

中国书法发展到清代,最引人瞩目的是碑学的萌芽与兴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情趣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魏晋以来的帖学传承虽然呈衰微之式,但仍然有深厚的根基,在与碑学 的碰撞中,仍自有表现天地。即便像康有为...
书画史论 2025-10-13 10:22 0 128
郭尚先与《芳坚馆题跋》中的书法审美观郄视

物象形势:宋四家“篆籀”观念研究

本文通过对宋四家篆书相关书论、题跋等文献资料梳理,以宋代尚意书风下行书、草书对篆籀“形” 与“势”的撷取与熔裁为脉络,探究宋四家“篆籀”观念的形势技巧、用笔意趣及其规律、特性、审 美意涵等。 一、...
书画史论 2025-10-12 10:44 0 120
物象形势:宋四家“篆籀”观念研究

论敦煌写经的书法审美流变及当代意义

在中国书法史上,敦煌写经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很高,5 万余件敦煌 遗书,其书写或娴熟娟秀、温文尔雅,或雄强勇猛、大刀阔斧,真、草、隶、篆(图 1)、行皆备, 书写风格丰富多彩,自然质朴、机...
书画史论 2025-10-12 10:37 0 139
论敦煌写经的书法审美流变及当代意义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东晋时期,王羲之对楷书、行书加以变革改造确立“新体”的今妍书风,而后影响广泛。西 域虽地处偏远但受汉文化影响,“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也辐射至西域,在唐代时期的西域书法最 终完成“新体”结构变革。通过分析中原同...
书画史论 2025-10-12 10:23 0 86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晚明背景下王铎行草书的临创观

一、晚明的时代背景及当时行草书的书学风气  (一)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历史上的晚明时期,大约只有 70 年(万历至崇祯,1573—1644)。晚明时期内...
书画史论 2025-10-12 09:55 0 104
晚明背景下王铎行草书的临创观

武威简牍中的社会风貌及其书法艺术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甘肃武威地区汉代墓葬群陆续出土多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简牍文献。 这些发现以保存状态良好、内容体系完整、类型丰富多样著称,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 主要考古成果包括磨咀子汉...
书画史论 2025-10-12 09:49 0 106
武威简牍中的社会风貌及其书法艺术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虽然王羲之风格笼罩着初唐以后的整个书法史,但是其间亦不断会发生其他书法风格在书坛 中形成一定热潮的现象。明代中期的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吴门地区 就曾出现一股学习锺繇书...
书画史论 2025-10-11 16:36 0 72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从北魏出土墓志窥探北魏时期寒门子弟的升迁

北魏墓志作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不仅记录了墓主的生平、官职、家族背景,还能反映当时的 社会阶层流动情况和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等社会风貌。通过对北魏墓志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寒 门子弟(非高门士族或鲜卑贵族出身者)的...
书画史论 2025-10-10 19:08 0 124
从北魏出土墓志窥探北魏时期寒门子弟的升迁

世功忠德 风骨永垂丨《吴挺碑》美学初探

《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又称《吴挺碑》,乃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为太师、卫国公吴挺所 立的神道碑。清《成县新志》有载:“挺没,其子都指挥使曦嗣,泣奏于殿。宁宗亲御翰墨,以 世功保蜀忠德铭其碑,比诸麟阁云台之...
书画史论 2025-10-10 11:03 0 79
世功忠德 风骨永垂丨《吴挺碑》美学初探
shuhuayishu

shuhuayishu